查看原文
其他

四十年后,中国高考作文也向批判性思维靠拢了

2017-06-17 外滩教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13s64rb0&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点  上周,全国瞩目的高考结束,各地高考作文照例又引起了热议。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应邀来到外滩微课,从专业语文工作者的角度,理性分析高考作文题。他提出了衡量高考作文题优劣的两个标准,梳理了恢复高考40年以来作文命题的变迁,并就如何写出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作文给出了三点建议。


主讲丨余党绪     策划 | 厉校麟

整理 | 张燃   编辑丨闻琛


高考,是我国中学教育的指挥棒。高考作文如何命题,也会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向。


每年的高考语文一结束,各省的作文题目就会立刻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这其中,有对高考作文的多角度剖析,也有对其毫不留情的吐槽。各种声音在网络上、现实里此起彼伏,似乎谁都可以来说上几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社会对高考作文的密切关注,也隐含了大众对语文教育改革的迫切期待。

 

面对网络上对高考作文鼎沸的吐槽声和嘲弄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有各种声音非常正常。作为专业的语文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去倾听,从中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余老师从专业角度提出考察一个高考作文题目,应当看重这两点:


第一点是它能否考察学生真实的表达能力,或者说,语文素养。


第二点就是这道考题能否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有意义的指导,积极的示范。能否告诉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或者说作文教学,究竟应该往什么方向走。

 

相比于其他科目,语文教改的步履一直是缓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在踉跄中摸索前行着。余党绪认为,教育的进步,就在于这一点一滴的改良。而那种凌空蹈虚的狂舞和大而无当的跃进,则很可能会带来“进一步,退两步”的恶果。“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在不断地改进。在改进之中,我们也发现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余党绪说。


40年高考作文命题变迁


今年是恢复高考整整四十年。余老师把这四十年来的作文命题,分为了四个阶段。“但是要注意的是,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可能很多时候是交错在一起的。把高考命题作文的走向进行一个宏观的梳理之后,你会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确正在不断地进步。”

 

1. 政策响应。


  •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                

  • 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写,1978年)

 

在这一阶段,作文的考察是希望考生能够对国家当时的政治政策变化做出积极的响应。作为考生来写这样的作文,在思维层面的投入是不需要很多的。只需要对政策有所了解,并且做出积极的响应即可。

 

2. 道德阐释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

  • 坚韧,我追求的品质;战胜脆弱(1998年)

  • 关于“诚信”的话题(2001年)

 

道德阐述题在近几年也频繁出现在各省的考题里。如果把这些题目比对一下,会发现它要阐述的对象基本上是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是我们整个人类的一些道德理念、道德判断。面对这样一些被世代传颂的价值观、品德、美德,考生要做的就是对它进行阐释、辩护。

 

余党绪认为,在这种题目的写作中,学生个人思考的空间依然是有限的。尽管这个空间比第一个阶段要宽泛得多了,但在写作材料的选择上依然有了限定,学生大多会选择古今中外的各种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余党绪戏称这种类型的文章为“名人开会,名言荟萃”,也就是大量地使用名人的案例。


“很多老师说这样的文章看起来比较空洞,但是为什么空洞可不能只怪我们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这种命题的本身,提供的写作空间就是如此。尽管这样的题型相比于第一阶段有所改进,但是依然是不够的。”

 

3. 哲理思辨


  •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2011年)

  •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2013年)

  •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

    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2014年)

  •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2015年)

 

“所谓阶段,是相对而言的。其实这种哲理思辨的题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在最近若干年来,它出现得更频繁了。它的特色也更加鲜明了。”余党绪强调说。这种作文题偏重于哲理的思辨,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去为一个道德概念、道德判断、道德观念做辩护,而是提供一个社会中、人生中、生活中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话题、现象,让学生进行辨析。“这种写作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就高了。学生思辨的空间有了,这种命题的出现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余老师认为,要解决这样的命题,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哲学思维。如果学生在哲学上有了基本原理的修养,例如自由和不自由、必然和偶然、共性和个性、现象与本质等等这些概念的关系的话,在面对这种题目的时候还是比较游刃有余的。

 

但近几年,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套作的作文在出现,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作为语文工作者,我们会思考什么才叫真正的思辨?学生用现成的概念现成的条条框框,来套一个材料,这样的思辨其实削弱了思辨的深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四种题型就出现了。”

 

4. 具体思辨

 

2015年全国卷1: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重庆卷: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让公交车等下他妈妈,过几分钟,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埋怨,这时残疾妈妈拖着腿上车了,所有人都沉默了。


第四种题型余老师称为具体思辨,它延续了思辨的特点、优势,但是在命题的时候更加注重设置具体的矛盾、具体的现象和事件,这也是跟哲理思辨这种抽象的命题不一样的地方。余老师特别强调,上海卷,尤其是上海卷近两年的题目,在具体思辨上的表现尤为突出。


仔细看上面列出的那两题,题目中有具体的人、具体的人际关系、具体的事件。的确,单看一件抽象的事,是很难做出价值判断的。但是如果提供了具体的场景、背景、动机、结果,我们对这个事件的判断就比较清晰了。

 

“所以我经常提醒我的学生,如果你们看到有一天我在外边的公关场所和某人发生了冲突,甚至动手,你先不要做出简单的判断,说这个老师好像在打架,在斗殴。可能不是这样,因为我完全有可能在见义勇为。单看行动的话,见义勇为和打架斗殴从现象上来讲是一样的,但是他们二者的动机、目的、结果却不一样。当我们的作文题目提供了具体的要素之后,学生对事件判断才能够做到精细。”

 

从滔滔议论到具体说理,这是余党绪看到的作文教学的进步。面对政策响应型作文题,学生们更多是生搬硬套,因为一般的学生其实也缺乏对政策的深刻了解。道德阐释型,余党绪称这类型的作文是“代圣人立言”,也就是把圣人的话拿过来翻来覆去地讲。而哲理思辨型的作文题,则更多的是偏重于辩证分析。具体思辨型的作文题,对学生思维的要求是最高的,也就是开始要求学生们具有批判性思维了。

 

“高考写作越来越关注思维与表达,而且越来越聚焦于理性思辨与表达功能的具体实现。说明高考写作正在摆脱非教育、非语文、非作文、非考试等因素的干扰,开始真正扮演自己的角色。”


余党绪说,长期以来,作文测试负载了许多自身负载不了的使命,像柳宗元笔下的那只蝜蝂,不堪重负,跌跌撞撞。我们曾长时间专注于价值、道德与情怀的评测,但似乎忘了,价值的意义在于信念和践行,而不在于完美的表白与高调的独白。


如何写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作文?


学生如何才能写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作文?余老师给出了三 49 30768 49 15288 0 0 1554 0 0:00:19 0:00:09 0:00:10 3407 49 30768 49 15288 0 0 1415 0 0:00:21 0:00:10 0:00:11 3580建议。

 

1. 养成思辨的习惯


思辨能力实际上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训练才能够养成的。思辨的习惯就是提问题、找理由、做论证的习惯。一个事件,有思辨能力的人往往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缺乏思维敏感性的同学,往往不能看到问题。提出问题后,我们需要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的分析能力和论证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所以我们要为问题找理由。遇到问题我们要想:我能不能至少想出三条理由来?我能不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理由来?在我们想出问题、找到理由之后,我们要理清问题和理由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为什么你能从理由和问题中得出一个结论呢?为什么你这个理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2. 形成一个审题的思路


如果是高三的同学的话,也就是明年就要高考的同学,也许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思辨能力了。那么我的建议是要多做一些审题训练,比方说我刚才提供的这些具体思辨型的题目。

 

如何审题?


首先是停下来。所谓停下来不是说不去想问题了,而是不要顺着惯性思维想问题。停下来就是指我们的思维能够得到暂时的终止,要提醒自己按照惯性按照惰性的方式去思考也许是不够的。所以首先是停下来,这非常重要。你要多想想多看看,看这个题目里面有没有特别或者特定的东西。

 

第二是找替代。当我们想到了一个写作思路或者一个命题判断的时候,大家注意不要把它当唯一的。所谓找替代就是,这种说法是可以的,那么换一种说法呢?这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的审题能够走向完善。

 

你可以把很多被遮蔽掉的、隐含在命题里面的其他角度,其他判断都想出来。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多元对比,也就是不同的想法放在一块儿进行比较,这样我们的审题才不会偏。

 

第三点,合理化。合理化就是对我们之前想到的那些角度、立意,把那些偏颇的、不够清楚的、含混的部分,我们对它进行适当地限定、纠偏,这样的话这个审题才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判断。

 

3. 训练一个核心能力


这个能力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主要是深度分析,合理论证,理性构建。

 

培养批判性思维,除了需要在生活中养成思辨的习惯,还需要在精细的阅读和分析性写作中才能慢慢培养。在国外,小学生就已经开始接受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比方说如何区分事实和观点,如何做到合理,如何避免逻辑上一些常见的错误。这充分说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因此,余老师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没有捷径和诀窍,只能靠日积月累的训练。“我们都太浮躁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绝对不可以用浮躁的心态来学习和训练。”余老师说。



以上为外滩微课第73讲实录精华

收看本次微课完整视频

请加入“VIP专享”


点击下图 

了解更多VIP福利



阅读原文,立即开通外滩教育VIP专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